站内

萹蓄

性味:苦,寒。

归经:膀胱经。

注意:《得配本草》:多服泄精气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;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
功能主治:利尿,清热,杀虫。治热淋,癃闭,黄疸,阴蚀,白带,蛔虫,疳积,痔肿,湿疮。

①《本经》:味苦,平。主浸淫,疥瘙疽痔,杀三虫。

②《别录》:疗女子阴蚀。

③陶弘景:煮汁与小儿饮,疗蛔虫有验。

④《药性论》:主丹石毒发冲目肿痛,又敷热肿效。

⑤《滇南本草》:利小便。治五淋白浊,热淋,瘀精涩闭关窍,并治妇人气郁,胃中湿热,或白带之症。

⑥《纲目》:治霍乱,黄疸,利小便。

⑦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治小儿疳积,消臌胀。

⑧《江西中药》:治肛门作痒由于湿热者。

各家论述:

张寿颐:萹蓄,《本经》、《别录》皆以却除湿热为治。浸淫疥疮,疽痔,阴蚀,三虫,皆湿热为病也。后人以其泄化湿热,故并治溲涩淋浊。濒湖以治黄疸、霍乱,皆即清热利湿之功用。然亦惟湿阻热结为宜,而气虚之病,皆非其治。若湿热疮疡,浸淫痛痒,红肿四溢,脓水淋漓等证,尤其专职。

复方:

①治热淋涩痛:扁竹煎汤频饮。(《生生编》)

②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,一切蕴毒,咽干口燥,大渴引饮,心忪面热,烦躁不宁,目赤睛疼,唇焦鼻衄,口舌生疮,咽喉肿痛。又治小便赤涩,或癃闭不通,及热淋,血淋:车前子、瞿麦、扁蓄、滑石、山栀子仁、甘草(炙)、木通、大黄(面裹煨,去面,切,焙)各一斤。上为散,每服二钱,水一盏,入灯芯煎至七分,去滓。温服,食后临卧,小儿量力少少与之。(《局方》八正散)

③治热黄:萹竹取汁顿服一升,多年者再服之。(《药性论》)

④治蛔虫心痛,面青,口中沫出:萹蓄十斤。细锉,以水一石,煎去滓成煎如饴。空心服,虫自下,皆尽止。(《药性论》)

⑤治小儿蛲虫攻下部痒:萹竹叶一握。切,以水一升,煎取五合,去滓,空腹饮之,虫即下,用其汁煮粥亦佳。(《食医心镜》)

⑥治肛门湿痒或痔疮初起:萹蓄二、三两。煎汤,趁热先熏后洗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
别名:竹(《诗经》),萹竹(《本经》),萹茿(《说文》),畜辩、萹蔓(《吴普本草》),扁蓄(《局方》),地萹蓄、编竹(《履巉岩本草》),扁畜(《救荒本草》),粉节草、道生草(《纲目》),扁竹(《本草崇原》),扁竹蓼、乌蓼(《中国药植志》),大蓄片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,野铁扫把、路柳、疳积药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斑鸠台(《安徽药材》),蚂蚁草、猪圈草、桌面草、路边草、七星草、铁片草、竹节草(《江苏植药志》),扁猪牙(《东北药植志》),残竹草(《滇南本草》整理本),妹子草、大铁马鞭、地蓼、牛鞭草(《中药

出处:《本经》

来源:为蓼科植物萹蓄的全草。芒种至小暑间,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。割取地上部分,晒干。

生境分布:生长于田野路旁、荒地及河边等处。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,以河南、四川、浙江、山东、吉林、河北等地产量较大。

性状:干燥全草,茎呈圆柱形稍扁,多弯曲,直径约1.5~3毫米,表面棕红色或灰绿色,光滑无毛,具纵直纹理,节膨大,残存红棕色或白色薄膜状透明的托鞘,节间长短不一;近基部的茎,质坚硬,位于顶端者较柔软,折断面黄白色,中心具广大的髓邮,有时成空洞状。叶片绿褐色或灰绿色,通常脱落。花生于叶腋,红色,但多数已萎落不存;花被黄绿色,顶端边缘粉红色,内藏瘦果1枚,三角状卵形。气微弱,味清凉。以色绿、叶多、质嫩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
炮制:去净杂质及根,洗净,润软,切段晒干。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相关内容

十九味本草网
首页电脑版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