组成:生黄芪四两 当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半 地龙一钱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 红花一钱
用法:水煎服。
功效:补气,活血,通络。
主治:气虚血瘀之中风证。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语言謇涩,口角流涎,小便频数,或遗尿不禁,苔白,脉缓。
方解:本方证为中风后,气虚血瘀,血行不畅,脉络瘀阻所致。由于正气亏虚,不能行血,以致脉络瘀阻,筋脉肌肉失养,故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;气虚血瘀,舌本失养,约束无力,故语言謇涩,口角流涎;气虚不固,膀胱失约,故小便频数,遗尿不禁;苔白,脉缓为气虚之象。可见,本方是以气虚为本,血瘀为标,即王清任提出的“因虚致瘀”理论。治宜补气为主,活血通络为辅。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为君药,意在使气旺血行,瘀去络通,使祛瘀而不伤正。当归尾长于活血养血,化瘀不伤血,为臣药。与黄芪同用为“当归补血汤”,能补气生血,既弥补经脉血瘀而致的血虚不足,又使活血通络而不伤正。川芎、赤芍活血和营;桃仁、红花活血化瘀;地龙性善走窜,通经活络,行走全身,以行药力,共为佐药。本方的配伍特点,一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化瘀药同用,体现了益气活血法,使气虚得补,经络得通,补气而不壅滞;二是黄芪用量独重,5倍于方中活血化瘀药的总量,使气旺血行,活血而不伤正。
临床应用:
1、本方为治气虚血瘀的代表方,以中风后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苔白脉缓为辨证要点。使用本方需长期服用,才有效果。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,以巩固疗效,防止复发。
2、本方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,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、截瘫、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。
注意:
1、临证时方中生黄芪宜从30~60g开始,逐渐加量至120g。本方需久服方能显效,愈后应继续服用,以巩固疗效,防止复发。
2、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,或痰阻血瘀者忌用本方。
摘录:《医林改错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