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味: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味苦带甘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:浸酒或入丸、散,外用:煎水洗,研末调敷或捣敷。
功能主治:祛风湿,降血压。治风湿痹痛,半身不遂,高血压病,偏头痛,疟疾,痢疾,痔疮,痈疽疮疥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治疟。
②《纲目拾遗》:洗鹅掌风、一切疮疥,煎汤洗汗斑,湿火腿肿久不愈者,同庵闾子浸酒服。并能治一切风湿,止痔肿,煎涌服,治臁疮,捣烂作饼,加桐油贴,
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一切痈疽,捣烂罨之。
④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治温疟,胸中痰结,一切风湿,四肢脉络壅塞不舒,消臌,止痢。
⑤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祛风湿,止痛,降血压。
复方:
①治男妇感受风湿,或嗜饮冒风,以致两足软酸疼痛,不能步履,或两手牵绊,不能仰举:地梧桐(花、叶、梗、子俱可采取,切碎,晒干,磨末子)一斤,豨莶草(炒,磨末)八两。上二味和匀,炼蜜丸如桐子大。早晚以白滚汤送下四钱。忌食猪肝、羊血等物。或单用臭梧桐二两,煎汤饮,以酒过之,连服十剂,或煎汤洗手足亦可。(《养生经验合集》豨桐丸)
②治半肢风:臭梧桐叶并梗,晒燥磨末,共二斤,用白蜜一斤为丸。早滚水下,晚酒下,每服三钱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③治风湿痛,骨节酸痛及高血压病:臭梧桐三钱至一两,煎服;研粉每服一钱,一日三次。也可与豨莶草配合应用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④治半边头痛:川椒五钱,臭梧桐叶二两。先将桐叶炒黄,次入椒再炒,以火酒洒在锅内,拌和取起,卷在绸内,扎在痛处;吃热酒一碗,取被盖颈而睡,出汗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⑤治一切内外痔:臭梧桐叶七片,瓦松七枝,皮硝三钱。煎汤熏洗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⑥治湿疹或痱子发痒:奥梧桐适懂,煎汤洗浴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临床应用:
①治疗高血压病
臭梧桐具有和缓而持久的降压作用,并有解除高血压病症状,恢复心脏功能,对抗小动脉痉挛等作用。据效十例至数百例的治疗结果,降压的总有效率自56.69~81.4%不等。配合地龙应用,疗效有所提高,有效率可达81%以上。一般服药后显着降压出现较晚,大多数在第四、五周血压始明显下降。血压下降后,若停止服药,血压可在1~2周内迅速回升;如给予较小的维持剂量,则血压常可维持在已下降的水平上。临床症状如心悸、气急、头痛、头晕、失眠及夜尿等大多有明显改善或消失;个别有心绞痛的病例,服药后亦消失。部分病例经检查证明:凡显著降压者心脏增大几乎完全恢复,期外收缩消失,但心率、心音无明显变化,心电图有冠状动脉硬化所引起的缺血现象亦可恢复:大多数眼底小动脉的痉挛可解除。实践中还观察到,疗效与年龄、病期等有一定关系。40岁以上者降压作用较佳。对早期高血压及晚期高血压尚无严重并发症者均有疗效,对急进型高血压和晚期高血压伴有并发症者,疗效不佳;有动脉硬化者亦有疗效。但也有报告,对二、三期高血压或有明显之动脉硬化者,疗效并不显著。副作用以消化道反应较多,如口干、咽喉发烧、胃纳减退、胃部不适、恶心、呕吐、便秘或稀便等,部分病例有软弱无力感,一般均能忍受,继续服药或酌情减量后可自行消失。用法:㈠臭梧桐片剂,每日10~16克,分3~4次服。㈡采用臭梧桐叶提取物-臭梧桐甲素内服,开始每日60~90毫克,待降压后可减至每日40~60毫克为维持量,分3次服。
别名:海州常山(《本草图经》),海桐(《群芳谱》),臭桐(《群芳谱》),臭芙蓉(《百草镜》),地梧桐(《养生经验合集》),秋叶、八角梧桐(汪连仕《采药书》),凤眼子(《质问本草》),泡花桐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楸叶常山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,矮桐子、岩桐子(《中国药植志》)。
出处:汪连仕《采药书》
来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嫩枝及叶。8~10月开花后采,或在6~7月开花前采,割取花枝及叶,捆扎成束,晒干。
生境分布:生于路边、山谷、山地、溪边。分布甚广,由河北南至浙江、福建,西至湖北、四川等地。主产江苏、安徽等地。
性状:干燥小枝类圆形,或略带方形,棕褐色,具黄色点状皮孔,密被短柔毛。叶对生,广卵形以至椭圆形,上面灰绿色,背面黄绿色,具短柔毛,叶片多已皱缩、卷曲,或破碎;叶柄密被短柔毛。花多已枯萎,黄棕色,有长梗,雄蕊突出花冠外;已结实者,花萼宿存,枯黄色,内有果实一枚,灰褐色,三棱状卵形,有皱缩纹理,枝叶质脆易折断,小枝断面黄白色,中央具白色的髓,髓中有淡黄色分隔。有特异臭气,味苦而涩。以花枝干燥,带有绿色的叶,无杂质者为佳。
炮制:拣去杂草,用清水略浸,润透,切成1厘米长的小段,晒干,生用。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