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味:辛、苦、酸,温。
归经:肝、胃经。
注意:阴虚有火,无气滞症状者慎服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8~3钱;或泡茶。
功能主治:理气,化痰。治胃痛,胁胀,呕吐,噎膈,痰饮咳喘,并能解酒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补肝暖胃,止呕吐,消胃寒痰,治胃气疼痛。止面寒疼,和中行气。
②《纲目》:煮酒饮,治痰气咳嗽。煎汤,治心下气痛。
③《本经逢原》:专破滞气。治痢下后重,取陈年者用之。
④《本草再新》:治气舒肝,和胃化痰,破积,治噎膈反胃,消癥瘕瘰疬。
⑤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醒胃豁痰,辟恶,解酲,消食止痛。
复方:
①治痰气咳嗽:陈佛手二至三钱。水煎饮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②治鼓胀发肿:香橼去瓤四两,人中白三两。共为末,空腹白汤下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③治妇女白带:佛手五钱至一两,猪小肠一尺。水煎服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别名:佛手(《中馈录)),佛手香橼(《闽书》),蜜筩柑(《黔书》),蜜罗柑(《古州杂记》),福寿柑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五指柑(旷西中药志》)。
出处: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: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。秋季果实呈浅绿色或稍带黄色时采收。摘下后晾3~5天,待水分大部蒸发,纵切5~10毫米厚的薄片,晒干或阴干,或以低温烘干,密闭贮存,防止香气散失。
生境分布:栽培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、四川、浙扛、安徽等地。
性状:
①鲜佛手
下部圆形,近柄处略窄,有残留果柄或柄痕。上部分枝,为圆柱形,如手指状,屈伸不一,长短参差,一般长12~16厘米,顶端稍尖或扭曲,外皮橙黄色或绿褐色,有纵横不整的深皱,及稀疏的疣状突起,较平坦的地方可见到细密的窝点,皮厚1.5~4毫米许,内面果肉类白色或黄白色,中心有两条纵行筋络状条纹,直达顶端,质较软而韧,气芳香,味酸苦。
②佛手片
㈠川佛手,片小质厚,不平整,质较坚,易折断,长4~6厘米,宽约3厘米,绿边白肉,稍有黄色花纹,气清香,浓郁。㈡广佛手,片大质薄,多皱,长6~10厘米,宽3~6厘米,厚1~2毫米,黄边白肉,花纹明显,气味较淡薄。以片大、绿皮白肉、香气浓厚者为佳。
主产四川、广东。此外,福建、浙江、安徽、云南等地亦产。
炮制:拣去杂质,用水喷润后,切碎,晒干。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