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味:辛,温。
归经:脾、胃经。
注意:阴虚失血及热证呕吐反胃忌服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(布包),1~2两;或入散剂;或煎汤代水煎药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功能主治:温中燥湿,止呕止血。治呕吐反胃,腹痛泄泻,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,妇女妊娠恶阻,崩漏带下,痈肿溃疡。
①《别录》:主妇人崩中,吐血,止咳逆,止血,消痈肿毒气。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鼻洪,肠风,带下血崩,泄精尿血。催生下胞。
③《本草蒙筌》:辟除时疫,安胎。捣细,调水服之。
④《纲目》:治心痛狂癫。妊娠护胎,诸疮。
⑤《本草备要》:调中止血,去湿消肿。
⑥《陆川本草》:治小儿慢惊。
各家论述:
7.《本草汇言》:伏龙肝,温脾渗湿,性燥而平,气温而和,味甘而敛,以藏为用者也。故善主血失所藏,如《金匮方》之疗先便后血;《别录》方之止妇人血崩,漏带赤白;《蜀本草》之治便血血痢,污秽久延;杂病方之定心胃卒痛,温汤调服七剂即定。他如藏寒下泄,脾胃因寒湿而致动血络,成一切失血诸疾,无用不宜尔。
8.《本草便读》:伏龙肝即灶心土,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,具土之质,得火之性,化柔为刚,味兼辛苦。其功专入脾胃,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。凡诸血病,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,皆可用之,《金匮》黄土汤即此意。
复方:
①治反胃:灶中土,用十余年者,为细末,米饮调下三、二钱许。(《百一选方》)
②治心痛冷热:伏龙肝末,煮水服方寸匕。若冷,以酒和服,瘥。(《救急方》)
③治吐血、泻血,心腹痛:多年垩壁土、地炉中土、伏龙肝。上等分,每服一块如拳大,水二碗,煎一碗,澄清服,白粥补之。(《普济方》伏龙散)
④治吐血、鼻血不止:伏龙肝半升。以新汲水一大升,淘取汁和蜜顿服。(《广利方》)
⑤治下血先便后血:甘草、干地黄、白肃、附子(炮)、阿胶、黄芩各三两,灶中黄土半斤。上七味,以水八升煮取三升,分温二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黄土汤)
⑥治妇人血露:炒伏龙肝半两,蚕沙一两,阿胶一两。同为末,温酒调,空肚服二、三钱,以知为度。(《本草衍义》)
⑦治产后血气攻心痛,恶物不下:灶中心土研末,酒服二钱,泻出恶物效。(《救急方》)
⑧治小儿丹毒:多年灶下黄土末,和屋漏水傅之,新汲水亦可,鸡子白或油亦可,干即易。(《肘后方》)
⑨治小儿重舌:灶月下黄土末,苦酒和涂舌上。(《千金方》)
⑩治小儿脐疮,久不瘥:伏龙肝,细研末敷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⑾治臁疮久烂:灶内黄土(年久者研细末)、黄柏、黄丹、赤石脂、轻粉末等分。清油调,入油绢中贴之,勿动,纵痒,忍之良。(《济急仙方》)
⑿治聤耳:伏龙肝细研半两,以猪膏和拈如枣核大,绵裹塞耳中,日再易,夜一易。(《圣济总录》)
⒀治痈肿:伏龙肝以大酢和作泥,涂布上贴之,干则易之。(《千金翼方》)
别名:灶中黄土(《金匮要略》),釜下土(《肘后方》),釜月下土(《补缺肘后方》),灶心土(《纲目》)。
出处:《雷公炮炙论》
来源: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。在拆修柴火仕(或烧柴的窑)时,将烧结的土块取下,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即得。
性状:为不规则的块状,大小不一。全体红褐色,表面有刀削痕。质较硬,但易砸碎,并有粉末脱落,断面细软,色稍深,常有蜂窝状小孔。具烟熏气,味淡.以块大,色红褐,质细软者为佳。部分溶于水,加酸部分溶解,且有气泡发生,其酸溶液加5%亚铁氰化钾试液呈蓝绿色,且有蓝色沉淀生成。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