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

藁本

性味:辛,温。

归经:膀胱经。

注意:血虚头痛忌服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3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涂。

功能主治:散风寒湿邪。治风寒头痛,巅顶痛,寒湿腹痛,泄泻,疝瘕,疥癣。

①《本经》:辛,温。主妇人疝瘕,阴中寒,肿痛,腹中急,除风头痛。

②《别录》:辟雾露润泽;疗风邪亸曳,金疮。

③《药性论》:治恶风流入腰,痛冷,能化小便,通血,去头风鼾疱。
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病疾,并皮肤疵皯、酒齄、粉刺。

⑤《医学启源》:治头痛,胸痛,齿痛。

⑥李杲:治头面及遍身皮肤风湿。

⑦王好古:治督脉为病,脊强而厥。

⑧《纲目》:治痈疽,排脓内塞。

⑨《本草正》:疗风湿泄泻,风痫雾露瘴疫。

⑩《本草再新》:治风湿痛痒,头风目肿,泄泻疟痢。

各家论述:

①张元素:藁本,乃太阳经风药,其气雄壮,寒气郁于本经头痛必用之药,巅顶痛,非此不能治。与木香同用,治雾露之清邪中于上焦;与白芷同作面脂,既治风,又治湿,亦各从其类也。

②《本草汇言》:藁本,升阳而发散风湿,上通巅顶,下达肠胃之药也。其气辛香雄烈,能清上焦之邪,辟雾露之气,故治风头痛,寒气犯脑以连齿痛。又能利下焦之湿,消阴障之气,故兼治妇人阴中作痛,腹中急疾,疝瘕淋带,及老人风客于胃,久利不止。大抵辛温升散,祛风寒湿气于巨阳之经为专功,若利下寒湿之证,必兼下行之药为善。

③《本经逢原》:今人只知藁本为治颠顶头脑之药,而《本经》治妇人疝瘕,腹中急,阴中寒等证,皆大阳经寒湿为病,亦属客邪内犯之候,故用藁本去风除湿,则中外之疾皆痊,岂特除风头痛而已哉。

④《本草求真》:藁本,书言能治胃风泄泻,又治粉刺酒齄,亦是风干太阳,连累而及,治则与之俱治,岂但治风头痛而已哉。或谓其性颇有类于芎藭,皆能以治头痛,然一主于肝胆,虽行头目,而不及于巅顶,一主太阳及督,虽其上下皆通,而不兼及肝胆之为异耳。

⑤《本草正义》:藁本味辛气温,上行升散,专主太阳太阴之寒风寒湿,而能疏达厥阴郁滞,功用与细辛、川芎、羌活近似。《本经》主妇人疝瘕、阴中寒、肿痛、腹中急,皆清阳不振,厥阴之气郁窒不伸为病,温以和之,升以举之,解结除寒,斯急痛可已,疝瘕可除。而阴虚内热、肝络结滞之疝瘕急痛,非其治也。《别录》谓辟雾露润泽者,温升助阳,能胜寒湿,此即仲景所谓清邪中上之病,亦即经言阳中雾露之气也。又谓疗风邪嚲曳,则风寒袭络,而经掣不仁,步履无力之症,庶几近之,亦有阴虚无力,痿躄不用,而肢体嚲曳者,则更非风药所可妄试。

复方:

①治寒邪郁于足太阳经,头痛及巅顶痛:藁本、川芎、细辛、葱头。煎服。(《广济方》)

②治一切风偏正头痛,鼻塞脑闷,大解伤寒及头风,遍身疮癣,手足顽麻:川芎、细辛、白芷、甘草、藁本各等分。为末,每药四两,入煅了石膏末一斤,水和为丸,每一两作八丸。每服一丸,食后薄荷茶嚼下。(《普济方》白龙丸)

③治胃痉挛、腹痛:藁本五钱,苍术三钱,水煎服。(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)

④治疥癣:藁本煎汤浴之,及用浣衣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)

⑤干洗头屑:藁本、白芷等分。为末,夜掺发内,明早梳之,垢自去。(《便民图纂》)

⑥治鼻上面上赤:藁本研细末,先以皂角水擦动赤处,拭干,以冷水或蜜水调涂,干再用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藁本散)

别名:藁茇(《山海经》),鬼卿、地新(《本经》),山茝、蔚香(《广雅》),微茎(《别录》),藁板(《山东中药》)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来源: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、火藁本的根茎及根。春、秋采挖根茎及根,除去茎叶及泥土,晒干或烘干。

性状:

①藁本

又名:西芎藁本。为植物藁本的干燥根茎及根。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圆柱形,有分枝,稍弯曲,多横向生长,长3~8厘米,直径0.7~3厘米。外皮棕褐色或棕黑色,皱缩有沟,纹。上侧具有数个较长的茎基残留,茎基中空有洞,表面具纵直沟纹。下侧着生多数支根和须根(商品多已除去),支根直径约1~5毫米,上有纵沟纹及点状突起的须根残痕,外皮易剥落。质硬易折断,断面淡黄色或黄白色。气芳香,味苦而辛。以身干、整齐、香气浓者为佳。主产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。此外,陕西、山东等地亦产。

②北藁本

为植物辽藁本及火藁本的干燥根茎和根。根茎呈不规则的柱状或圆块状,常分歧,纵向及横向生长均有,长约1.5~6厘米,径0.5~1.5厘米;顶端有残留茎基,有时下陷呈空洞状;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,粗糙,密生细长弯曲的根,有突起的节及根痕。质轻,易折断,断面略呈纤维状,黄白色至浅棕色,可见散生的棕色分泌腔,中央有髓。根长约1~5~10厘米,径约2~5毫米。表面有纵皱及横纹,并有须根痕,外皮易剥离;较难折断,断面中央无髓。气特异而芳香,味苦辛。以身子、整齐、香气浓者为佳。主产河北、辽宁。吉林、内蒙古等地亦产。

炮制:除去残茎,拣净杂质,洗净,润透后切片晒干。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相关内容

十九味本草网
首页电脑版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