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

海桐皮

性味:苦辛,平。

归经:肝、脾经。

注意:血虚者不宜服。

①《本草经疏》:腰痛非风湿者不宜用。

②《本草汇言》:痢疾、赤眼、痹躄诸证非关风湿者不宜用。

③《得配本草》:血少火炽者禁用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4钱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
功能主治:祛风湿,通经络,杀虫。治风湿痹痛,痢疾,牙痛,疥癣。

①《海药本草》:主腰脚不遂,顽痹腿膝疼痛,霍乱,赤白泻痢,血痢,疥癣。
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血脉麻痹疼痛,及煎洗目赤。

③《开宝本草》:主霍乱中恶,赤白久痢,除甘匿、疥癣。牙齿虫痛,并煮服及含之,水浸洗目,除肤赤。

④《纲目》:能行经络,达病所,又入血分及去风杀虫。

⑤《岭南采药录》:生肌,止痛,散血,凉皮肤,敷跌打。

⑥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消肿,散瘀,止痛。疗咳嗽,止产后瘀血作痛。

⑦《贵州草药》:解热祛瘀,解毒生肌。治乳痈,骨折。

各家论述:

《本草求真》:海桐皮,能入肝经血分,祛风除湿,及行经络,以达病所。用者须审病自外至则可。若风自内成,未可妄用,须随症酌治可耳。

复方:

①治风湿两腿肿满疼重,百节拘挛痛:海桐皮一两,羚羊角屑、薏苡仁各二两,防风、羌活、筒桂(去皮)、赤茯苓(去皮)、熟地黄各一两,槟榔一两。上为散。每服三钱,水一盏,生姜五片,同煎至七分,去滓,温服。(《脚气治法总要》海桐皮散)

②治腰膝痛不可忍:海桐皮二两,牛膝、芎藭、羌活、地骨皮、五加皮各一两,甘草半两,薏苡仁二两,生地黄十两。八物净洗,焙干,细锉,生地黄以芦刀子切,用绵一两,都包裹,入无灰酒二斗浸,冬二七日,夏一七日,候熟。空心饮一盏,每日早、午、晚各一次,长令醺醺。合时不用添减。禁毒食。(《续传信方》)

③治脚挛不能伸举:海桐皮、当归(去芦,洗净,焙干)、牡丹皮(去心)、熟干地黄、牛膝(去芦,酒浸,焙干)各一两,山茱萸、补骨脂各半两。上为细末。每服一钱,水八分,入葱白二寸,煎至五分,去滓,温服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海桐皮散)

④治大风疾:知母、贝母、乌梅肉、海桐皮、金毛狗脊(去毛)。上等分,为细末,炼蜜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日空腹、日中、临睡各服三十丸;又每夜第一次睡觉(醒)时,急于头边取三十丸便服,并用羊蹄根自然汁下。大忌酒及房事、一切发风之物,只吃淡粥一百日,皮肉自渐皆复。(《百一选方》神仙退风丹)

⑤治中恶霍乱:海桐皮煮汁服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)

⑥治风虫牙痛:海桐皮煎水漱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⑦治风癣有虫:海桐皮、蛇床子等分,为末,以腊猪脂调搽之。(《如宜方》)

⑧治伤折,辟外风,止疼痛:海桐皮一两(锉),防风二两(去芦头),黑豆一两(炒熟),附子一两(炮裂,去皮、脐)。上药捣细,罗为散。每服,以温酒下二钱,日三、四服。(《圣惠方》海桐皮散)

⑨治时行赤毒眼疾:海桐皮、两,切碎,盐水洗,微妙,用滚汤泡,待温洗眼。(《本草汇言》)

⑩治乳痈初起:刺通五钱,红糖一两,煎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别名:钉桐皮、鼓桐皮、丁皮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刺桐皮(《中药材手册》),刺通、接骨药(《贵州草药》)。

出处:《开宝本草》

来源: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皮。全年可收,而以春季较易剥取,将树砍伐剥取干皮,刮去棘刺及灰垢,晒干。

生境分布:野生或栽植为行道树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产广西、云南、福建、湖北等地。

性状:干燥干皮,呈半筒状或板片状,长约30~60厘米,厚约1~2毫米,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,有稀疏纵裂纹及较密的黄色皮孔,边缘不整齐,微突起或平钝;皮上有大形钉刺,刺尖有时被磨去,可以剥落;基部圆形或长圆形而纵向延长;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,平滑,有细纵纹。质硬而韧,易纵裂,不易横断。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,富纤维性。气微香,味苦。以皮张大、钉刺多者为佳。

炮制:用清水浸泡,洗净泥屑,切成小块,晒干。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相关内容

十九味本草网
首页电脑版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