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

红花

性味:辛,温。

归经:心、肝经。

注意:孕妇忌服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2钱;入散剂或浸酒,鲜者捣汁。外用:研末撒。

功能主治:活血通经,去瘀止痛。治经闭,癥瘕,难产,死胎,产后恶露不行、瘀血作痛,痈肿,跌扑损伤。

①《唐本草》:治口噤不语,血结,产后诸疾。

②《开宝本草》:主产后血运口噤,腹内恶血不尽、绞痛,胎死腹中,并酒煮服。亦主蛊毒下血。

③《本草蒙筌》:喉痹噎塞不通,捣汁咽。

④《纲目》:活血,润燥,止痛,散肿,通经。

⑤《本草正》:达痘疮血热难出,散斑疹血滞不消。

⑥《本草再新》:利水消肿,安生胎,堕死胎。

各家论述:

7.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红花,破留血,养血。多用则破血,少用则养血。

8.《本草经疏》:红蓝花,乃行血之要药。其主产后血晕口噤者,缘恶血不下,逆上冲心,故神昏而晕及口噤,入心入肝,使恶血下行,则晕与口噤自止。腹内绞痛,由于恶血不尽,胎死腹中,非行血活血则不下;瘀行则血活,故能止绞痛,下死胎也。红蓝花本行血之药也,血晕解、留滞行,即止,过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毙。

9.《本草汇言》:红花,破血、行血、和血、调血之药也。主胎产百病因血为患,或血烦血晕,神昏不语;或恶露抢心,脐腹绞痛;或沥浆难生;或胞衣不落,子死腹中,是皆临产诸证,非红花不能治。若产后血晕、口噤指搦;或邪入血室,谵语发狂;或血闷内胀,僵仆如死,是皆产后诸证,非红花不能定。凡如经闭不通而寒热交作,或过期腹痛而紫黑淋漓,或跌扑损伤而气血瘀积,或疮疡痛痒而肿溃不安,是皆气血不和之证,非红花不能调。

10.《药品化义》:红花,善通利经脉,为血中气药,能泻而又能补,各有妙义。若多用三、四钱,则过于辛温,使血走散。同苏木逐瘀血,合肉桂通经闭,佐归、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气刺痛,此其行导而活血也。若少用七、八分,以疏肝气,以助血海,大补血虚,此其调畅而和血也;若止用二、三分,入心以配心血,解散心经邪火,令血调和,此其滋养而生血也;分量多寡之义,岂浅鲜哉。

复方:

①治女子经脉不通,如血膈者:好红花(细擘)、苏枋木(捶碎)、当归等分。细切,每用一两,以水一升半,先煎花、木:然后入酒一盏,并当归再煎,空心食前温服。(《朱氏集验医方》)

②治热病胎死:红花酒煮汁,饮二、三盏。(《妇人良方补遗》)

③治胎衣不下:红花酒煮汁,饮二、三盏。(《产乳集验方》)

④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:红蓝花一两。以酒一大升,煎减半,顿服一半,未止再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红蓝花酒)

⑤治一切肿:红蓝花,熟揉捣取汁服之。(《外台秘要方》)

⑥治喉痹壅塞不通者: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,服之,以瘥为度。如冬月无湿花,可浸干者浓绞取汁,如前服之。(《海上集验方》)

⑦治聤耳,累年脓水不绝,臭秽:红花一分,白矾一两(烧灰)。上两药,细研为末,每用少许,纳耳中。(《圣惠方》)

⑧治跌打及墙壁压伤:川麻一分,木香二分,红花三分,甘草四分。均生用,研末,黄酒送下。(《急救便方》)

⑨治褥疮:红花适量,泡酒外搽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
别名:红蓝花(《金匮要略》),刺红花(《四州中药志》),草红花(《陕西中药志》)。

出处:《本草图经》

来源: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。5~6月当花瓣由黄变红时采摘管状花,晒干、阴干或烘干。

生境分布:全国各地多有栽培。主产河南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

性状:干燥的管状花,长约1.5厘米,橙红色,花管狭细,先端5裂,裂片狭线形,长5~7毫米,雄蕊5枚,花药黄色,联合成管,高出裂片之外,其中央有柱头露出。具特异香气,味微苦。以花片长、色鲜红、质柔软者为佳。

炮制:拣净杂质,除去茎叶、蒂头,晒干。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《中华本草》

相关内容

十九味本草网
首页电脑版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