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味:甘,平,有毒。
归经:①《纲目》:入阳明经。
②《本草再新》:入肝、肺二经。
注意:气血虚弱者慎服。
用法用量:外用: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。内服:煎汤,0.8~1.5钱;或烧存性研末。
功能主治:祛风,攻毒,杀虫。治惊痫,风痹,瘾疹瘙痒,乳痈,疔毒,瘰疬,痔漏,风火牙痛,头癣,蜂螫肿疼。
①《本经》:味苦,平。主惊痫瘈疭,寒热邪气,癫疾,肠痔。
②《别录》:疗蜂毒,毒肿。
③《唐本草》:灰之,酒服,主阴痿;水煮洗狐尿刺疮;服之疗上气,赤白痢,遗尿失禁。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牙齿疼,痢疾,乳痈;蜂叮,恶疮,即煎洗。
⑤《本草汇言》:驱风攻毒,散疔肿恶毒。
⑥《本草述》:治积痰久嗽,风惊颤掉,神昏错乱。
复方:
①治手足风痹:黄蜂窠大者一个,小者三、四个(烧灰),独头蒜一碗,百草霜一钱半。同捣敷上。忌牛冷荤腥。(《乾坤生意秘韫》)
②治风气客于皮肤,瘙痒不已:蜂房(炙过)、蝉蜕等分。为末,酒调一钱匕,日三、二服。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)
③治妇人乳痈,汁不出,内结成脓肿,名妒乳:蜂房(烧灰研),每服二钱,水一中盏,煎至六分,去滓温服。(《简要济众方》)
④治诸恶疽、附骨痈,根在脏腑,历节肿出,疔肿恶脉诸毒:露蜂房、乱发、蛇皮。三味合烧灰,酒服方寸匕,日二。(《别录》)
⑤治瘰疬生头,脓水不干,痒痛:露蜂房一两,蛇蜕皮半两,玄参半两,黄芪三分,杏仁一两(汤浸,去皮,双仁,研),乱发如鸡子大,黄丹五两。上药细锉,用麻油一斤,先煎发及杏仁,候发消尽,即以绵滤去渣,都入铛中,将前药煎令焦黄,又滤去滓,下黄丹,以柳木篦不住手搅,候熬成膏,即倾于磁盒中盛,旋取涂于帛上贴之。(《圣惠方》蜂房膏)
⑥治下部漏痔:大露蜂房烧存性,研,掺之;干,以真菜油调。(《唐瑶经验方》)
⑦治风瘘:露蜂房一枚,炙令黄赤色,为末,每用一钱,腊月猪脂匀调,敷疮上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⑧治风热牙肿,连及头面:露蜂房烧存性,研末,以酒少许调,噙漱之。(《十便良方》)
⑨治头癣:蜂房一个,蜈蚣二条,明矾适量。将明矾研末,入蜂房孔中,连同蜈蚣置瓦片上文火烤焦,共研细末,麻油调匀外擦。(《全展选编·皮肤科》)蜂房研为末,调猪油涂搽。
⑩治蜂螫人:露蜂房末,猪膏和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用蜂房煎水洗痛处亦可。
⑾治重舌口中涎出:蜂房烧灰细研,以好酒和,薄敷喉下,(《圣惠方》)
⑿治小儿喉痹肿痛:蜂房烧灰,以乳汁和一钱匕服。(《食医心镜》)
⒀治小儿脐风湿肿久不瘥:露蜂房,烧末敷之。(《子母秘录》)
⒁治寸白、蛔虫:蜂窠烧存性,酒服一匙,虫即死出。(《生生编》)
⒂治细菌性痢疾:蜂窝焙干,研细末,每次一至二分,每日三次,温开水送服。四至七天为一疗程。(赣州《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》)
⒃治崩中漏下,青黄赤白,使人无子:蜂房末,三指撮,酒服之,极效。(《千金方》)
⒄小儿疾。用大蜂房一枚,加水三升煮成浓汁洗浴。一天洗三、四次。
⒅风虫牙痛。用露蜂房煎醋热漱。又方:用蜂房一枚,孔内以盐填实,烧后研为末,擦患处,待一会,盐汤漱。或取一块咬齿间。又方:用露蜂房一个、乳香三块,煎水含漱。又方:用露蜂房同细辛煎水含漱。又方:用露蜂房同蝎。研末擦患处。
⒆舌上出血,窍如针孔,吐血、鼻血。紫金沙(即露蜂房顶上实处)一两、贝母四钱、芦荟三钱,共研为末,加蜜和丸子,如雷丸大。每服一丸,加水一小碗,煎至五成,温服。如兼吐血,则用温酒调服。
⒇阴萎。用蜂房烧末,新汲井水送服二钱。
别名:蜂肠(《本经》),革蜂窠(《雷公炮炙论》),百穿、蜂剿(《别录》),大黄蜂窠(《蜀本草》),紫金沙(《圣济总录》),马蜂包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马蜂窝(《河南中药手册》),虎头蜂房、野蜂房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纸蜂房(《河北药材》),长脚蜂窝、草蜂子窝(《山东中药》)。
出处:《本经》
来源:为胡蜂科昆虫大黄蜂或同属近缘昆虫的巢。全年可采,但以冬季为多。采得后,晒干或略蒸后除去死蜂死蛹后再晒干。
生境分布:群栖性,营巢于树木上或屋檐下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。全国大部地区均产。
性状:呈圆盘状或不规则的扁块状,有的呈莲蓬状,有的重叠形似宝塔,大小不一。灰白色或灰褐色。腹面有多数整齐有序的六角形小孔,孔大小不等,颇似莲房。背面有1个或数个黑色凸出的硬柱。体轻,似纸质,略有弹性,捏之不碎。气特殊,味淡。以单个、整齐、灰白色、筒长、孔小、体轻、略有弹性、内无幼虫及杂质者为佳。
炮制:露蜂房:洗净,蒸透,剪成小块,晒干;或略炒至微黄色。煅蜂房:取蜂房碎块入罐内,盐泥封固,煅存性,露去火毒。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