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味:甘苦,平。
归经:肺、肝、胆经。
注意:气血虚者慎服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撒。
功能主治:疏风散热,解肌,退翳。治目生云翳,迎风流泪,肠风下血,血痢,脱肛,疟疾,喉痛,痈肿。
①《嘉祜本草》:主目疾,退翳膜。又消积块,益肝胆,明目,疗肠风,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。
②《纲目》:解肌,止泪,止血,去风湿,疝痛,大肠脱肛。
③《本草正》:发汗,解肌。治伤寒,疟疾。去风湿,散火邪。
④《玉楸药解》:平疮疡肿硬,吐风狂痰涎。治痈疽瘰疬,疔毒,疖肿,汗斑,粉皶,崩中赤白诸证。
各家论述:
1.《纲目》:木贼,与麻黄同形同性,故亦能发汗解肌,升散火郁风湿,治眼目诸血疾也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木贼草,首主目疾,及退翳膜,益肝胆而明目也。其主积块、疗肠风、止痢,及妇人月水不断、崩中赤白、痔疾出血者,皆入血益肝胆之功,肝藏血故也。
3.《本经逢原》:木贼专主眼目风热,暴翳,止泪,取发散肝肺风邪也。
4.《本草求真》:木贼,书云形质有类麻黄,升散亦颇相似,但此气不辛热,且入足少阳胆、足厥阴肝,能于二经血分驱散风热,使血上通于目,故为去翳明目要剂,初非麻黄味辛性燥,专开在卫腠理而使身汗大出也。是以疝痛脱肛,肠风痔漏,赤痢崩带,诸血等症,审其果因风热而成者,得此则痛止肛收,肠固血止,而无不治之症矣。至其去翳明目,功虽有类谷精,能驾甘菊,但谷精则去星障,甘菊则止调和血药,于障全不能退,此则能去翳障也。然气血亏损,则用谷精、木贼去障,又当兼以芍药、熟地,滋补肝肾,使目得血能视。若徒用此二味退障,则即加以当归补助,亦恐气味辛散,非其所宜。
5.《本草正义》:木贼,治疗肝胆木邪横逆诸病,能消目翳,破积滞,皆消磨有余之用也。然则为目科要药者,固不仅取其克木,能磨擦障翳,亦含有疏风、泄化湿热、升散郁火诸义。其治喉痹、血痢、泻血、血痔、血崩、月事淋漓、疝气等证,固皆气滞血瘀,肝郁不疏为病,疏泄窒滞,升散郁热,兼以伐肝木之横,而顺其条达之性,木贼之用,尽于此矣。要知克削之力甚强,即治下血、血痢、血崩、血痔诸症,皆惟有余之体为宜,苟其气虚,皆当审慎,而血痢、便血、崩中及月事淋沥诸病,则气虚血不能摄者为多,尤不可不知所顾忌也。
复方:
①治目障昏蒙多泪:木贼草(去节)一两,为末,和羊肝捣为丸,早晚各食后服二钱,白汤下。(《方脉正宗》)
②治目昏多泪:木贼(去节),苍术(泔浸)各一两。为末,每服二钱,茶调下,或蜜丸亦可。(《圣惠方》)
③治风寒湿邪,欲发汗者:木贼草(去节)一两,生姜、葱白各五钱。水煎热饮,即汗。(《圣惠方》)
④治肠风下血:木贼(去节,炒)一两,木馒(炒)、枳壳(制)、槐角(炒)、茯苓、荆芥各五钱。上为末,每服二钱,浓煎枣汤调下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木贼散)
⑤治血痢不止:木贼五钱,水煎温服。一日一服。(《圣惠方》)
⑥治脱肛历年不愈:木贼不以多少,烧存性,为末,掺肛门上,按之。(《三因方》)
⑦治月水不断:木贼(炒)三钱,水一盏煎七分,温服。日一服。(《圣惠方》)
⑧治外伤出血,消化道出血,妇科出血及其它出血:木贼50%,黄柏20%,益母草20%,五倍子10%。分别研末,过120目筛,混匀。外用:将药粉撒布创面,用纱布压迫。内服;每次二克,每四至六小时一次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⑨治胎动不安:木贼(去节)、川芎等分。为末,每服三钱,水一盏,入金银花一钱煎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)
⑩治咽喉红痛:鲜木贼草捣绞汁调蜜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⑾治浮肿型脚气、皮肤病性肾炎、水肿:木贼草四钱五分,浮萍三钱,赤豆三两,红枣六枚。水煎,一日三次分服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
⑿治舌硬出血:木贼煎水,漱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⒀目昏多泪。用木贼(去节)、苍术(淘米水泡过)各一两,共研为末。每服二钱,茶调下。或加蜜做成丸子吞服亦可。
⒁急喉痹塞。用木贼在牛粪火上烧存性,每服一钱,冷水送下,血出即安。
⒂血痢不止。用木贼五钱,水煎,温服。一天服一次。
⒃泻血不止。方同上,一天服二次。
⒄肠痔下血。用木贼、枳壳各二两,干姜一两,大黄二钱半,一起在锅内炒黑存性,研细。每服二钱,粟米汤送下。甚效。
⒅大肠脱肛。用木贼(烧存性)研为末,敷肛部,并把它托入体内。药中加龙骨亦可。
⒆妇女血崩。用木贼、香附子各一两,朴硝半两,共研为末。每服三钱,血色黑者用酒一碗煎,血色赤者用水一碗煎,连渣服下。一天服二次。脐下痛者,加乳香、没药、当归各一钱同煎。忌食生冷硬物及猪、鱼、面等。此方名"雷氏木贼散"。
⒇月经不净。用木贼(炒)三钱,加水一碗煎至七成,温服,每天服一次。
(21)胎动不安。用木贼(去节)、川芎,等分为末。每服三钱,水一碗,加金银一钱煎服。
(22)小肠疝气。用木贼锉细,微炒为末。沸汤送服二钱,有效。以热酒送下亦可。
别名:木贼草(《木草经疏》),锉草(《盛京通志》),节节草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节骨草(《东北药植志》),擦草、无心草(《山西中药志》)。
出处:《嘉佑本草》
来源: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割取地上部分,按粗细扎成小捆,阴干或晒干。
生境分布: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、河岸湿地、溪边,喜阴湿的环境,有时也生于杂草地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安徽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内蒙古、新疆、青海等地。主产东北及陕西、湖北等地。
性状:干燥全草,呈长管状,中空有节,不分枝。长30~60厘米,直径约5毫米,每节长3~6厘米。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,有多数纵枝,顺直排列,其上密生细刺,触之有粗糙感。节处有筒状深棕色的鳞叶。易自节处拔脱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中空,内有灰白色或浅绿色的薄瓤。气无,味甘,微苦涩。以茎粗长、色绿、质厚、不脱节者为佳。
炮制:洗净,稍润,剪去根部,切段,晾干。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