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

茜草

性味:苦,寒。

归经:心,肝经。

注意: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忌服。
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畏鼠姑。

②《雷公炮炙论》:勿犯铁与铅。

③《本草经疏》:病人虽见血证,若加泄泻,饮食不进者勿服。

④《本草正》: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。

⑤《本草汇言》:精虚血少者,脾虚胃弱者,阴虚火胜者俱禁用之。

⑥《本草从新》:无瘀滞者忌投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;或入丸、散。

功能主治:行血止血,通经活络,止咳祛痰。治吐血,衄血,尿血,便血,血崩,经闭,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,瘀滞肿痛,黄疸,慢性气管炎。

①《本经》:味苦,寒。主寒湿风痹,黄疸,补中。

②《别录》:止血,内崩下血,膀胱不足,踒跌。主痹及热中,伤跌折。

③《药性论》:治六极伤心肺,吐血,泻血。
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止鼻洪,带下,产后血晕,乳结,月经不止,肠风痔瘘,排脓;治疮疖,泄精,尿血,扑损瘀血。

⑤《伤寒类要》:治心瘅、烦心,心中热。

⑥《珍珠囊》:去诸死血。

⑦《纲目》:通经脉,治骨节风痛。活血行血。

⑧杜文燮《药鉴》:功专活血,治跌扑痈毒,癥瘕,经闭,便血,崩中带下,痔漏,风痹,臌胀,黄疸,虫伤。

⑨《纲目拾遗》:《葛祖方》治疯气痛,通经下胎,黄疸,瘕痞,蛇伤。

⑩《本草撮要》:疗霉毒。

⑾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有强壮作用。适用于小儿及孕妇软骨病。

各家论述:

①《纲目》:茜根,气温行滞,味酸入肝而咸走血,专于行血活血。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,以一两煎酒服之,一日即通,甚效。《名医别录》言其久服益精气轻身,《日华子》言其泄精,殊不相合,恐未可凭。

②《本草经疏》:茜根,行血凉血之要药。主痹及疸。疸有五,此其为治,盖指蓄血发黄,而不专于湿热者也。痹者血病,行血软坚。则痹自愈。

③《本草汇言》:茜草治血,能行能止。余尝用酒制则行,醋炒则止。活血气,疏经络,治血郁血痹诸症最妙,无损血气也。配归、芍用,大能有益妇人。

④《本草新编》:茜草,但止行血,而不补血,宜同补气之药以行血,不宜同补血之药以散气。至于各书言其能补虚热,且治劳伤,徒虚语耳。行血而反能止血者,引血之归经耳。但既引入于各经,即当以补阴之药继之,则血出而不再沸,否则血症未有不再发者也。

⑤《本草正义》:茜根性寒,所主多血热失血之症。古今说解,都无异义。而《本经》主治,独以寒湿二字为冠,最为不伦,虽各本无不尽同,然病情药性,大相矛盾,此必古人传写之讹,不可望文生义,曲为附和。及痹指血瘀血热,痹着不行而言。茜草寒凉,入血而能通瘀活络,是以主之。古人论痹,本有热痹一候,此必不可与上文寒湿连属读之,而谬谓可治寒痹、湿痹也。黄疸本属热症,此则并能清热逐瘀,缪仲醇谓指蓄血发黄,而不专于湿热,其说甚是。补中以清热,言热淫于里,则中气伤,惟去其热,清其血,则中得其补,经文最简,皆当观其会通,并非泛泛言之。《别录》止血,以血热涌泄言之。一以清血中之热,一以通壅积之瘀,斯血循故道而不横逆。崩中亦以龙雷大亢之时而言,如其所失太多,阳气已馁,即非所宜。踒跌必有血瘀,瘀则蕴而生热,故宜清热行瘀。蛊毒皆南方热淫之毒,清血热者必能解毒。陈藏器谓蘘荷与茜,主蛊为最。惟膀胱不足一证,殊属费解,姑且存而不论,以俟知者。大明止鼻洪,尿血,月经不止,痔瘘疮疖,皆指火邪太亢者言之。又谓治产后血运,则惟肝阳有馀,恶瘀不畅者为宜,而血脱发晕,必非所宜。濒湖谓通经脉,则以血热瘀结者为宜,又谓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,亦惟血热痹着者宜之,即《本经》之治风痹,《别录》之主踒跌也。

复方:

①治吐血不定:茜草一两。生捣罗为散。每服二钱,水一中盏,煎至七分,放冷,食后服之。(《简要济众方》)

②治吐血后虚热躁渴及解毒:茜草(锉)、雄黑豆(去皮)、甘草(炙,锉)各等分。上三味,捣罗为细末,井花水和丸加弹子大。每服一丸,温热水化下,不拘时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茜草丸)

③治吐血:鸡血藤膏二钱,三七一钱,茜根钱半。煎服。(《医门补要》)

④治衄血无时:茜草根、艾叶各-两,乌梅肉(焙干)半两。上细末。炼蜜丸如梧子大。乌梅汤下三十丸。(《本事方》茜梅丸)

⑤治妇女经水不通:茜草一两。黄酒煎,空心服。(《经验广集》)

⑥治风湿痛,关节炎:鲜茜草根四两,白酒一斤。将茜草根洗净捣烂,浸入酒内一周,取酒炖温,空腹饮。第-次要饮到八成醉,然后睡觉,覆被取汗,每天一次。服药后七天不能下水。(《江苏验方草药选编》)

⑦治荨麻疹:茜草根五钱,阴地蕨三钱。水煎,加黄酒二两冲服。(《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》)

⑧预防疮疹:服茜根汁。治时行瘟毒,疮痘正发:煎茜草根汁,入酒饮之。(《奇效良方》)

⑨治疔疮:地苏木,阴干为末,重者八钱,轻者五钱,好酒煎服;如放黄者,冲酒服:渣罨疔上。(《纲目拾遗》)

别名:血见愁(《土宿本草》),过山龙(《格致余论》),地苏木、活血丹(《纲目拾遗》),红龙须根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沙茜秧根(《河南中药手册》),五爪龙、满江红、九龙根(《江苏植药志》),红棵子根、小孩拳、娃娃拳、拉拉秧子根(《山东中药》),小活血龙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,土丹参、四方红根子(《闽东本草》),红茜根(《江苏药材志》)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来源: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。春、秋采挖,除去茎苗,去净泥土及细须根,晒干。一般以秋季采者质量为佳。

生境分布:生于原野、山地的林边、灌丛中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主产于陕西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等地。此外,湖北、江苏、浙江、甘肃、辽宁、山西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地亦产。以陕西、河南产量最大,品质最佳。

性状:

根茎呈不规则块状,顶端有地上茎残基及细根残留,其下着生数条或数十条支根。支根圆柱形而弯曲,长约10~20厘米,直径约0.1~1厘米。表面棕色或红棕色,有细纵纹,栓皮较易剥落,而露出黄红色本部。质脆易折断,断面平坦,黄红色或淡红色,有多数小孔。气微,味微苦。以条粗长、表面红棕色、内深红色,分歧少、无茎苗及细须根少者为佳。

四川药材中,尚以带有老茎的根茎,与茜草根同等使用,商品称为"茜草藤"。

江苏有以同科植物蓬子菜的根作茜草的代用品,药材称为"白茜草"或"土茜草根"。其外表颜色较淡;横切面呈黄白色或淡黄褐色,粗者可见到淡褐色同心环纹;切片时如以热水浸泡,可使水变成淡黄色,茜草根浸水则成淡红色。参见"蓬子菜"条。

炮制:茜草:拣净杂质,除去芦苗,洗净,润透后及时切片,晒于。茜草炭:取茜草片,置锅内炒至外表呈焦黑色,内部老黄色,喷洒清水,放凉。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相关内容

十九味本草网
首页电脑版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