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

麝香

性味:辛,温。

归经:心、脾、肝经。

注意:孕妇忌用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入丸、散,3~5厘。外用:吹喉、搐鼻、点眼、调涂或入膏药中敷贴。

功能主治:开窍,辟秽,通络,散瘀。治中风,痰厥,惊痫,中恶烦闷,心腹暴痛,癥瘕癖积,跌打损伤,痈疽肿毒。

①《本经》:味辛,温。主辟恶气,温疟,痫痓,去三虫。

②《别录》:疗中恶,心腹暴痛,胀急痞满,风毒,妇人难产,堕胎,去面鼠,目中肤翳。

③陶弘景:疗蛇毒。

④《药性论》:除心痛,小儿惊痫、客忤,镇心安神。以当门子一粒,细研,熟水灌下,止小便利。能蚀一切痈疮脓。

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杀脏腑虫,制蛇、蚕咬,沙虱、溪、瘴毒,吐风痰。纳子宫暖水脏,止冷带疾。

⑥《仁斋直指方》:能化阳通腠理。能引药透达。

⑦王好古:疗鼻窒不闻香臭。

⑧《纲目》:通诸窍,开经络,透肌骨,解酒毒,消瓜果食积。治中风,中气,中恶,痰厥,积聚癥瘕。

⑨《本草正》: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,脓水腐肉,面酐斑疹。凡气滞为病者,俱宜用之。若鼠咬、虫咬成疮,以麝香封之。

⑩《本草备要》:治耳聋,目翳,阴冷。

各家论述:

①李杲:麝香,凡风病在骨髓者宜用之,使风邪得出,若邪在肌肉用之,反引风入骨。

②《济生方》:中风不省者,以麝香清油灌之,先通其关,则后免语蹇瘫痪之证,而他药亦有效也。

③朱震亨:五脏之风,不可用麝香以泻卫气。口鼻出血,乃阳盛阴虚,有升无降,当补阴抑阳,不可用脑、麝轻扬飞窜之剂。妇人以血为主,凡血海虚而寒热盗汗者。宜补养之,不可用麝香之散,琥珀之燥。

④《医学入门》:麝香,通关透窍,上达肌肤,内入骨髓,与龙脑相同,而香窜又过之。伤寒阴毒,内伤积聚,及妇人子宫冷带疾,亦用以为使,俾关节通而冷气散,阳气自回也。

⑤《纲目》:严氏言风病必先用麝香,而丹溪谓风病、血病必不可用,皆非通论。盖麝香走窜,能通诸窍之不利,开经络之壅遏,若诸风、诸气、诸血,诸痛、惊痫、癥瘕诸病,经络壅闭,孔窍不利者,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?非不可用也,但不可过耳。《济生方》治食瓜果成积作胀者用之,治饮酒成消渴者用之,云果得麝则坏,酒得麝则败,此得用麝之理者也。

⑥《本草经疏》:麝香,其香芳烈,为通关利窍之上药,凡邪气着人,淹伏不起,则关窍闭塞,辛香走窜,自内达外,则毫毛骨节俱开,邪从此而出,故主辟恶气、温疟、中恶、心腹暴痛、胀急痞满、风毒诸证也。其主痫痉者,借其气以达于病所也。苦辛能杀虫,故主去三虫。辛温主散,故能去面黤及目中肤翳。性能开窍,故主难产堕胎也。今人又用以治中风、中气、中恶、痰厥、猝仆,兼入膏药敷药,皆取其通窍开经络,透肌竹之功耳。

⑦《本草述》:麝香之用,其要在能通诸窍一语。盖凡病于为壅、为结、为闭者,当责其本以疗之。然不开其壅、散其结、通其闭,则何处着手?如风中藏昏冒,投以至宝丹、活命金丹,其用之为使者,实用之为开关夺路,其功更在龙脑、牛黄之先也。即此推之,则知所谓治诸证,用之开经络、透肌骨者,俱当本诸此意。即虚而病于壅结闭者,亦必借之为先导,但贵中节而投,适可而止耳。

复方:

①治卒中风:青州白丸子,入麝香同研碎为末,生姜自然汁调灌之,如牙紧,可自鼻中灌入。(《魏氏家藏方》)

②治中风不醒:麝香二钱。研末,入清油二两,和匀灌之。(《济生方》)

③治痰迷心窍:麝香一分,月石、牙皂、明矾、雄精各一钱。上共研匀,密贮,每服五分。(《疡科遗编》)

④治中恶客忤垂死:空青一两(细研),麝香一分(细研),朱砂一两(细研,水飞过),雄黄半两(细研)。上药相和,研令匀,每服以醋一合、汤一合相和,调散半钱,不计时候服之,须臾即吐为效。(《圣惠方》)

⑤治小儿诸痼潮发,不省,困重:白僵蚕(汤洗,焙黄为末)半两,天竺黄一分(细研),真牛黄一钱(别研),麝香(研)、龙脑(研)各半钱。上拌研匀细,每服半钱,生姜自然汁调灌眼,无时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白金散)

⑥治肾脏积冷,气攻心腹疼痛,频发不止:麝香半两(细研),阿魏半两(面裹煨,面熟为度),干蝎三分(微炒),桃仁五十枚(麸炒微黄)。上药捣罗为末,炼蜜和丸,如绿豆大,每服不计时候,以热酒下二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麝香丸)

⑦治厥心痛:麝香(别研,每汤成旋下),木香一两(锉),桃仁(麸炒)三十五枚,吴茱萸(水浸一宿,炒干)一两,槟榔(煨)三枚。上五味,除麝香、桃仁外,粗捣筛,入桃仁,再同和研匀。每服三钱匕,水半盏,童子小便半盏,同煎至六分,去滓,入麝香末半钱匕,搅匀温服,日二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麝香汤)

⑧治跌打气闭:牙皂、北细辛、南星、冰片、麝香等分。为末,吹鼻。(《医钞类编》吹药方)

⑨治痈疽发背及诸恶疮,去恶肉:麝香、雄黄、矾石、闾茹(一作’真朱’)各一两。上四味治下筛,以猪膏调如泥涂之,恶肉尽,止,却敷生肉膏。(《千金方》麝香膏)

⑩治鼠瘘:麝香(研)、雌黄(研)。上二味等分,并为散,取虾蟆背白汁和涂疮孔中,日一度。(《古今录验方》)

⑾治小儿疳,常渴,饮冷水不休:麝香一分,人中白一分。上药邡研令细,以蒸饼和丸,如麻子大。一、二岁儿,每服煎皂荚汤下二丸,空心、午后各一服。更量儿大小,以意加减。(《圣惠方》麝香丸)

⑿治牙痛:麝香大豆许,巴豆一粒,细辛末半两(钱)。上药同研令细,以枣瓤和丸,如粟米大。以新绵裹一丸,于痛处咬之,有涎即吐却,有蛀孔即纳一丸。(《圣惠方》麝香丸)

临床应用:

治疗冠心病心绞痛:用人工麝香以乳糖压成片剂(每片含人工麝香30毫克),当心绞痛发作或由冠心病引起胸闷、气憋时,取1片含于舌下,疼痛厉害者含1.5~2片。观察160例,最少含过2次,大多数含过10~20次,部分含过70~80次。结果如下:㈠与硝酸甘油同样有效,于含后2~5分钟发挥作用者(包括比硝酸甘油作用更快、止痛时间更长者)119例(74.37%)。㈡与硝酸甘油同样有效,但比硝酸甘油作用慢,含后7~10分钟发挥作用者27例(16.88%)。㈢含后止痛效果不如硝酸甘油,有的含2片才有效者6例(3.75%)。㈣无效8例(5%)。副作用:3例对麝香气味有恶心感觉,继续应用即逐步适应,不需停药。未见头痛、头胀、头晕等副作用;合并高血压者未见血压升高,亦未发现脉搏增速现象。鉴于有30例含后作用较硝酸甘油慢且差,有的含2片才止痛(但未见任何毒性反应),因此可考虑每片含量增至50毫克,或许能提高疗效。

别名:当门子、脐香(《雷公炮炙论》),麝脐香(《纲目》),四味臭(《东医宝鉴》),臭子、腊子(《中药志》),香脐子(《中药材手册》)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来源:为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。

活麝取香:选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,缚在取麝台上,腹部向上。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麝香囊(香腺囊),并分开囊口,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,徐徐插入,深度视麝香囊大小而定,防止损伤香囊。插入后,轻轻转动取香匙,并向外掏取麝香,用盘盛取。取香后,用消炎药涂搽囊口,然后将麝放回。一般每年冬、春取香1次,也有每年3、4月和7、8月取香2次。

过去多猎麝取香,在冬、春季猎取雄麝,连腹皮割下麝香囊,阴干。将毛剪短,即为"整麝香",又称"毛香"。挖取囊中的麝香颗粒,称为"麝香仁",又称"散香"。

生境分布:分布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、西藏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湖北、河南、安徽等地。现在多人工饲养。

性状:

①整麝香:呈球形、椭圆形或扁圆形,直径3~7厘米。开口面略平坦,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,呈旋涡状排列,中央有一小孔(囊口),直径约2~3毫米,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。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,无毛,手捏略有弹性。用剪刀剪开,可见中层皮膜,呈银灰色且透明,习称"银皮",内层皮膜呈棕红色,习称"油皮",再内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。质较柔软,有特异的香气。

②麝香仁: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,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的粉末,并偶尔夹有细毛。其中呈块状颗粒者习称"当门子",为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,多呈紫黑色,微有麻纹,油润光亮。质柔有油性,手捻成团而不粘手、不结块,手放开立即松散弹起。有强烈而特异的香气,味微苦而略辣。均以质柔软、有油性、当门子多、香气浓烈者为佳。

炮制:用温水浸润香囊,割开后除去皮毛内膜杂质,用时取麝香仁研细。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相关内容

十九味本草网
首页电脑版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