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

香橼

性味:辛苦酸,温。

归经:肝、肺、脾经。

注意:阴虚血燥及孕妇气虚者慎服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2钱;或入丸、散。

功能主治:理气,舒郁,消痰,利膈。治胃痛胀满,痰饮咳嗽气塑,呕哕少食。

①《本草拾遗》:去气,除心头痰水。

②《饮膳正要》:下气,开胸膈。

③《本草通玄》:理上焦之气,止呕逆,进食,健脾。

④《本经逢原》:治咳嗽气壅。

⑤《医林纂要》:治胃脘痛,宽中顾气,开郁。

⑥《本草再新》:平肝舒郁,理肺气,通经利水,治腰脚气。

⑦《本草求原》:除久哮。

各家论述:

①《本草通玄》:香圆性中和,单用多用亦损正气,与参、术同行则无弊也。

②《本经逢原》:柑橼乃佛手、香橼两种,性味相类,故《纲目》混论不分。盖柑者佛手也,橼者香橼也,兼破痰水,近世治咳嗽气壅,亦取陈者。除去瓤核用之,庶无酸收之患。

③《本草便读》:香圆皮,下气消痰,宽中快膈。虽无橘皮之温,而究属香燥之晶,阴虚血燥之人仍当禁用耳。

复方:

①治鼓胀:陈香橼一枚(连瓤),大核桃肉二枚(连皮),缩砂仁二钱(去膜)。各煅存性为散,砂糖拌调。空心顿服。(《本经逢原》)

②治嗽:香橼(去核)薄切作细片,以时酒同入砂瓶内,煮令熟烂,自昏至五更为度,用蜜拌匀。当睡中唤起,用匙挑服。(《养疴漫笔》)

③治气逆不进饮食或呕哕:陈极香橼二个,真川贝三两(去心),当归一两五钱(炒黑),白通草(烘燥)一两,陈西瓜皮一两,甜桔梗三钱。共研细末,用白檀香劈碎煎浓汁泛为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三钱,开水送下。大虚者酌用。(《梅氏验方新编》香橼丸)

④鲜香橼一两个,切碎放在有盖的碗中,加入等量的麦芽糖,隔水蒸数小时,以香橼稀烂为度,每服一匙,早晚各一次,有化痰、行气、止咳、平喘之效。

⑤盐渍香橼:香缘切片,于通风处晾干,用适量食盐腌渍放入玻璃瓶或瓷罐中备用。每用10~20克,用开水冲至咸淡适宜为度时服用。有行气,止痛,健胃,化食作用。适用于胃痛,腹痛,气痛,食滞胃胀痛等症。

⑥鲜香缘12~15克(干品6克),开水冲泡代茶饮,可治肝痛,胃气痛。

⑦陈香缘30克(焙干),花椒、小茴香各12克,共研细末,每次服3克,每日两次,温开水送服,治胃痛胸闷,消化不良。

出处:《本草图经》

来源:为芸香科植物枸橼或香圆的成熟果实。9~10月采摘,晒干;或放2~3天,待果实表面略干时,切成厚片,晒干;亦有用绳穿起风干或低温烘干。

性状:

①枸橼

完整的果实,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,顶端有乳状突起,表面黄色或绿黄色。商品多已横切成片,切片厚2~3毫米,直径5~10厘米。切开面淡黄色,表面粗糙,有皱缩不规则的网纹凸起,果皮部分较宽,约有2~3.5厘米,占果片横断面的1/2;中央瓤囊12~16室,宽3~5厘米,每室成三角形,室内有时残阳种子飞~2枚;果实中心柱坚实,直径0.8~2厘米;外侧边缘的果皮黄色或绿黄色,表面不规则皱缩,散有多数凹入的油点。质柔软,气芳香,味初甜而后酸苦。主产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
②香圆

干燥果实,呈球形或矩圆形,直径5~6.5厘米。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,常具有大小不规则的黄白色斑块,并密布多数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粗皱纹,顶端凹入,基部呈环状,有果柄痕。横断面果皮为淡黄白色,厚3~8毫米;中央有瓤囊10~12室,每瓤囊内有种子数枚。商品有时纵切成大小不等的瓣状,或横切为二半,除去瓤肉,或偶有瓤肉残留。气香,味酸而苦。主产浙江、江苏等地。

古代《本草》所载的香橼多指枸橼而言,有时包括佛手在内。但目前商品香橼的来源,有枸橼与香圆二种,且产量以后者为大,使用亦较广。其幼果及近成熟果实,在少数地区亦作枳实、枫壳入药。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相关内容

十九味本草网
首页电脑版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