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破石

性味:淡微苦,凉。

注意:孕妇忌用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4钱(鲜者1~2两)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
功能主治:祛风利湿,活血通经。治风湿关节疼痛,黄疸,淋浊,蛊胀,闭经,劳伤咳血,跌打损伤,疔疮痈肿。

①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治疮疡疥癣。

②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治酒顶,消蛊胀;浸酒祛风。

③《本草求原》:壮筋骨,活血,理跌打。

④《岭南采药录》:祛风湿,十蒸九晒;治跌打,酒煎服;肩疮和蜜捣敷。

⑤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血通经,治淋浊,去远年瘀积、结石。

⑥《闽东本草》:健脾益胃,舒筋活络,祛风湿,去瘀血。治腰痛、关节痛,虚劳黄肿,脾虚泄泻。

⑦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凉血散瘀。治经闭。

⑧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清热活血,止咳祛痰,治劳伤咳血。

⑨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消炎止痛,治流行性腮腺炎,疖肿。

⑩《福建中草药》:清热利湿。治湿热黄疸,湿热痹,疔疮痈肿。

复方:

①治肺痨,风湿:穿破石、铁包金、甘草。同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)

②治体虚白带:柘树根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③治挫伤:葨芝根和糯米捣敷。(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)

④治耳久聋鸣,或有汁出,皆由肾虚。致多年不瘥:故铁三十斤(烧令赤,以水五斗,渍铁三宿,澄清),菖蒲七斤(切,以水一石,煮取五斗,去滓,澄清),柘根三十斤(以水一石,煮取五斗,去滓,澄清)。上药,合成一石五斗,用米二石,并曲三斗,酿如常法,候酒熟即开,用磁石三斤,捣罗为末,纳酒中,渍三宿。日夜恒饮之,取醉为度,候听闻人语乃止。(《圣惠方》铁浆酒)

⑤治小儿心热,重舌,鹅口:柘根(锉)五升。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去滓更煎,取五合。细细敷之,数数为之。(《千金方》)

临床应用:

治疗急、慢性肝炎:取穿破石2斤,五指毛桃半斤,葫芦茶3两,加水浸过药面煮2次,药液合并浓缩至1500毫升,加白糖300克及防腐剂,静置过滤。每次45毫升,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及较重的慢性肝炎日服二次,轻症慢性肝炎日服一次,均以30天为一疗程。经治72例,临床治愈35例(急性黄疸型17例,慢性肝炎18例);好转25例(急性黄疸型6例,慢性肝炎19例);无效12例(慢性肝炎)。

别名:柘根(《千金方》),川破石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地棉根、拉牛入石(《岭南采药录》),黄蛇(《广东中药》)。

出处:《岭南采药录》

来源:为桑科植物小柘树或柘树的根。全年可采。挖出根后,削去支根,洗净,截段晒干,或开片晒干。

生境分布:生于山坡、溪边、灌丛中。分布湖南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产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地。

性状:干燥根呈圆柱形,极少分枝,粗细不一,粗者可达5~6厘米。外表栓皮橙黄色或橙红色,有细密横皱纹,菲薄如纸,极易脱落;栓皮脱落后,表面现灰黄色,并有棕黄色或橙黄色斑块。质坚硬。横切面皮部薄,纤维性,木部发达,黄色,满布细小密集的针孔状导管,中心或有小的髓部。以皮色黄、根条匀、无须根者为佳。

炮制:洗净,润透,斜切薄片,晒干。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上一条:泽漆     下一条:棕榈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