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樱子
性味:酸涩,平。
归经:肾、膀胱、大肠经。
注意:有实火、邪热者忌服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或熬膏。
功能主治:固精涩肠,缩尿止泻。治滑精,遗尿,小便频数,脾虚泻痢,肺虚喘咳,自汗盗汗,崩漏带下。
①《别录》:止遗泄。
②《蜀本草》:治脾泄下痢,止小便利,涩精气。
③《滇南本草》:治日久下痢,血崩带下,涩精遗泄。
④《本草正》:止吐血,衄血,生津液,收虚汗,敛虚火,益精髓,壮筋骨,补五藏,养血气,平咳嗽,定喘急,疗怔仲惊悸,止脾泄血痢及小水不禁。
⑤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熬膏治火伤。
各家论述:
①《梦溪笔谈》:金罂子,止遗泄,取其温且涩也,世之用金罂者,待其红熟时,取汁熬膏用之,大误也,红则味甘,熬膏则全断涩味,都失本性。今当取半黄时采,干捣末用之。
②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经络隧道,以通畅为和平,昧者取涩性为快,遂以金樱子熬为煎,食之自不作靖,咎将谁执。
②《纲目》:金樱子,无故而服之,以取快欲,则不可;若精气不固者服之,何咎之有。
④《本草经疏》:《十剂》云,涩可去脱。脾虚滑泄不禁,非涩剂无以固之。膀胱虚寒则小便不禁,肾与膀胱为表里,肾虚则精滑,时从小便出,此金樱子气温,味酸涩,入三经而收敛虚脱之气,故能主诸证也。
⑤《本草新编》:金樱子,世人竞采以涩精,谁知精滑非止涩之药可止也。遗精梦遗之症,皆尿窍闭而精窍开,不兼用利水之药以开尿窍,而仅用涩精之味以固精门,故愈涩而愈遗也。所以用金樱子,必须兼用芡实、山药、莲子、薏仁之类,不单止遗精而精滑反涩,用涩于利之中,用补于遗之内,此用药之秘,而实知药之深也。
复方:
①治梦遗,精不固:金樱子十斤,剖开去子毛,于木臼内杵碎。水二升,煎成膏子服。(《明医指掌》金樱子膏)
②治小便频数,多尿小便不禁:金樱子(去净外刺和内瓤)和猪小肚一个。水煮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③治男子下消、滑精,女子白带:金樱子去毛、核一两。水煎服,或和猪膀胱,或和冰糖炖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④治白浊:金樱子(去子洗净捣碎,入瓶中蒸令热,用汤淋之,取汁慢火成膏)、芡实肉(研为粉)各等分。上以前膏同酒糊和芡粉为丸,如梧桐子大.每服三十丸,酒吞,食前服。一方用妇人乳汁丸为妙。一方盐汤下。(《仁存堂经验方》水陆二仙丹)
⑤治脾泄下利,止小便利,涩精气:金樱子,经霜后以竹夹子摘取,擘为两片,去其子,以水淘洗过,烂捣,入大锅以水煎,不得绝火,煎约水耗半,取出澄滤过,仍重煎似稀饧。每服取一匙,用暖酒一盏,调服。(《寿亲养老新书》金樱子煎)
⑥治久虚泄泻下痢:金樱子(去外刺和内瓤)一两,党参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⑦治久痢脱肛:金樱子(去刺、仁)一两,鸡蛋一枚炖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⑧治阴挺:金樱果(去内毛和种子)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⑨补血:金樱子(干了,擦刺令净,捶碎去子,切焙)、缩砂一半。蜜丸梧子大。空心,酒或盐汤下五十丸。(《朱氏集验医方》金樱子丸)
别名:刺榆子(《蜀本草》),刺梨子(《开宝本草》),金罂子(《梦溪笔淡》),山石榴(《奇效良方》),山鸡头子(《纲目》),糖莺子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棠球、糖罐(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),糖果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黄刺果(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),蜂糖罐、槟榔果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金壶瓶(《浙江中药手册》),野石榴、糖橘子(《江苏植药志》),小石榴(《四川武隆药植图志》),黄茶瓶、藤勾子、螳螂果、糖刺果(《广西中药志》),灯笼果(《药材学》)。
出处:《雷公炮炙论》
来源: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果实。10~11月间,果实红熟时采摘,晒干,除去毛刺。
生境分布:生长于荒废山野多石地方。分布华中、华南、华东及四川、贵州等地。主产于广东、湖南、浙江、江西等地。此外,江苏、安徽、广西、福建、四川等地亦产。
性状:干燥果实呈倒卵形,略似花瓶,长约3厘米,直径1~2厘米。外皮红黄色或红棕色,上端宿存花萼如盘状,下端渐尖。全体有突起的棕色小点,系毛刺脱落后的残痕,触之刺手。质坚硬,切开观察,肉厚约1.5毫米,内壁附有淡黄色绒毛,有光泽,内有多数淡黄色坚硬的核。无臭,味甘微酸涩。以个大、色红黄、去净毛刺者为佳。
炮制:拣去杂质,切两瓣,用水稍洗泡,捞出,闷润后除去残留毛刺,挖净毛、核,干燥。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