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眼肉(元肉)

归经:心、脾经。

性味:甘,温,

注意: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5钱;熬膏、浸酒或入丸剂。

功能主治:益心脾,补气血,安神。治虚劳羸弱,失眠,健忘,惊悸,怔忡。

①《本经》:味甘,平。主五脏邪气,安志、厌食,久服强魂魄,聪明。

②《别录》:除虫,去毒。

③《开宝本草》:归脾而能益智。

④《日用本草》:益智宁心。

⑤《滇南本草》:养血安神,长智敛汗,开胃益脾。

⑥《本草通玄》:润肺止咳。

⑦《得配本草》:益脾胃,葆心血,润五脏,治怔忡。

⑧《泉州本草》:壮阳益气,补脾胃。治妇人产后浮肿,气虚水肿,脾虚泄泻。

各家论述:

1.《纲目》:食品以荔枝为贵,而资益则龙眼为良,盖荔枝性热,而龙眼性和平也。严用和《济生方》治思虑劳伤心脾有归脾汤,取甘味归脾,能益人智之义。

2.《药品化义》:桂圆,大补阴血,凡上部失血之后,入归脾汤同莲肉、芡实以补脾阴,使脾旺统血归经。如神思劳倦,心经血少,以此助生地、麦冬补养心血。又筋骨过劳,肝脏空虚,以此佐熟地、当归,滋补肝血。

复方:

①治思虑过度,劳伤心脾,健忘怔忡:白术、茯苓(去木)、黄芪(去芦)、龙眼肉、酸枣仁(炒,去壳)各一两,人参、木香(不见火)各半两,甘草(炙)二钱半。上细切,每服四钱,水一盏半,生姜五片,枣一枚,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。(《济生方》归脾汤)

②大补气血:以剥好龙眼肉,盛竹筒式瓷碗内,每肉一两,入白糖一钱,素体多火者,再加入西洋参片一钱,碗口罩以丝绵一层,日日于饭锅上蒸之,蒸至多次。凡衰羸老弱,别无痰火便滑之病者,每以开水瀹服一匙,大补气血,力胜参芪,产妇临盆,服之尤妙。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玉灵膏,一名代参膏)

③温补脾胃,助精神:龙眼肉不拘多少,上好烧酒内浸百日,常饮数杯。(《万氏家抄方》龙眼酒)

④治脾虚泄泻:龙眼干十四粒,生姜三片。煎汤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
⑤治妇人产后浮肿:龙眼干、生姜、大枣。煎汤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
别名:益智(《本经》),蜜脾(《纲目》),龙眼干(《泉州本草》)。

出处:《开宝本草》·《本经》原作龙眼

来源: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。7~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,烘干或晒干,剥去果皮,取其假种皮。或将果实入开水中煮10分钟,捞出摊放,使水分散失,再烤一昼夜,然后剥取假种皮,晒干。

生境分布:分布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主产广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四川、台湾等地。

性状:生药为由顶端纵向裂开的不规则块片,长约1.5厘米,宽1.5~3.5厘米,厚不及1毫米,表面黄棕色,半透明;靠近果皮的一面皱缩不平,粗糙;靠近种皮的一面光亮而有纵皱纹。质柔韧而微有粘性,常粘结呈块状。气香,味浓甜而特殊。以片大、肉厚、质细软、色棕黄、半透明、味浓甜者为佳。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上一条:玫瑰花     下一条:龙胆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