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苑子(潼蒺藜)

性味:甘,温。

归经:肝、肾经。

注意:相火炽盛,阳强易举者忌服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;或入丸、散。

功能主治:补肝,益肾,明目,固精。治肝肾不足,腰膝酸痛,目昏,遗精早泄,小便频数,遗尿,尿血,白带。

①《本草衍义》:补肾。

②《纲目》:补肾,治腰痛泄精,虚损劳乏。

③《本草从新》:补肾,强阴,益精,明目。治带下,痔漏,阴痿。性能固精。

④《医林纂要》:坚肾水,泻邪湿,去癥瘕痔瘘。

⑤《会约医镜》:止遗沥,尿血,缩小便。

⑥《本草求原》:治肺痿,肾冷,尿多,遗溺,明目,长肌肉。亦治肝肾风毒攻注。

复方:

①治精滑不禁:沙苑蒺藜(炒)、芡实(蒸)、莲须各二两,龙骨(酥炙)、牡蛎(盐水煮一日一夜,煅粉)各一两。共为末,莲子粉糊为丸,盐汤下。(《医方集解》金锁固精丸)

②治肾虚腰疼:沙苑子一两。水煎,日服二次。(《吉林中草药》)

③治脾胃虚,饮食不消,湿热成臌胀者:沙苑蒺藜二两(酒拌炒),苍术八两(米泔水浸一日,晒干,炒)。共研为末。每服三钱,米汤调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

④治目昏不明:沙苑子三钱,茺蔚子二钱,青葙子三钱。共研细末。每次一钱,日报二次。(《吉林中草药》)

别名:沙苑蒺藜、同州白蒺藜、沙苑白蒺藜(《本草图经》),沙苑蒺藜子(《本草求原》),潼蒺藜(《本草便读》),沙蒺藜(《增订伪药条辨》),夏黄草(《吉林中草药》)。

出处:《临证指南医案》

考证:

①《本草图经》:又一种白蒺藜,今生同州沙苑,牧马草地最多,而近道亦有之。绿叶细蔓,绵布沙上,七月开花黄紫色,如豌豆花而小,九月结实作荚子,便可采。其实味甘而微腥,褐绿色,与蚕种子相类而差大,又与马漂子酷相类,但马漂子微大,不堪入药,须细辨之。今人多用。

②《纲目》:白蒺藜,结荚长寸许,内子大如脂麻,状如羊肾而带绿色,今人谓之沙苑蒺藜。

③《本经逢原》:沙苑蒺藜,产沙苑者色微黑而形似羊肾;若色微绿,虽产秦中,非沙苑也。酒蒸捣用。药肆中以一种野田开红花之土蒺藜伪充,咬之亦生豆气,但缺处有尖钩稍异耳。

④《增订伪药条辨》:按沙蒺藜七月出新,陕西潼关外出者,名潼蒺藜,色红带黑,形如腰子,饱绽性糯,味厚气香,滚水泡之,有芳香气者为最佳。亳州出者曰亳蒺藜,细而且瘦,性硬,泡之无芳香者次。山东出者,名东蒺藜,色黄,粒扁粗大,性更硬,最次。杨州出者为荷花郎之子、遍地皆有,土名草蒺藜,即南方红花草子之子,不入药用。

来源: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或华黄芪的种子。秋末冬初,果实成熟而尚未开裂时连茎割下,晒干后打下种子,去净杂质,再晒干。

性状:

①扁茎黄芪的干燥种子呈肾脏形而稍扁,长约2毫米,宽约1.5毫米,厚不足1毫米。表面灰褐色或绿褐色,光滑。一边微向内凹陷。在凹入处有明显的种脐。质坚硬不易破碎。子叶2枚淡黄色,略为椭圆形,胚根弯曲。无臭,味淡,嚼之有豆腥气。以饱满、均匀者为佳。主产陕西、山西等地.

②华黄芪的干燥种子呈较规则的肾形,颗粒饱满,长2~2.8毫米,宽1.8~2毫米。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,光滑。腹面中央微凹陷处有种脐。质坚硬,不易破碎。气微,味淡。主产河北。

炮制:沙苑子:拣去杂质,漂净泥沙,捞出,晒干。盐沙苑子:取拣净的沙苑子,用盐水喷拌均匀,置锅内,文火微妙至于燥,取出放凉。(每沙苑子100斤,用盐2斤,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)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上一条:竹叶     下一条:密蒙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