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楠藤

归经:肝,肾经

性味:辛、苦,平

注意:阴虚火旺者忌服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吹鼻。

功能主治:祛风湿,止痒,强筋骨,益肝肾。主风湿痹痛,头风头痛,风疹,脚膝痿弱,肾虚腰痛,阳痿,遗精。

①《本经》:味辛,平。主养肾气、内伤阴衰,利筋骨皮毛。

②《别录》:疗脚弱,五旺邪气,除热。

③《药性论》:主除热,能添肾气,治软脚烦闷疼,杀虫,能逐诸风。

④《纲目》:浸酒饮治头风。

⑤《医林纂要》:润肾补肝,壮命门火。

⑥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治阳痿,滑精,女子腰冷不孕,月经不调等症。

复方:

石南丸《圣济总录》:去风湿、活血脉。石南酒《圣济总录》:风疹不解;石南散《普济方》:息风定志。

各家论述:

1.《纲目》:石南,古方为治风痹肾弱要药,今人绝不知用,识者亦少,盖由甄氏《药性论》有令阴痿之说也。殊不知服此药者,能令肾强,嗜欲之人,借此放恣,以致痿弱,归咎于药,良可慨也。

2.《本草从新》:石楠叶祛风通利,是其所长,补肾之说,未可信也。《本经》:破积聚,逐风痹。

别名:风药、栾茶

出处:1.《别录》:石南,生华阴山谷。二月、四月采叶,八月采实,阴干。

2.《唐本草》:石南叶似菵草,凌冬不雕,以叶细者为良,关中者好,为疗风邪丸散之要。其江山已南者长大如枇杷叶,无气味,殊不任用。今医家不复用实。

3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云,石南,终南斜谷近石处甚饶。今布人多以瓦韦为石韦,以石韦为石南。不可不审之。

4.《本草图经》:石南,株极有高大者,江湖间出,叶如枇杷叶,有小

来源:为蔷薇科植物石楠的叶或带叶嫩枝。

生境分布:生于海拔1000-2500m的杂木林中。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原形态:

石楠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4-6m,有时可达12m。小枝褐灰色,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粗壮,长2-4cm,老时无毛;叶片革质,长椭圆形、长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9-22cm,宽3-6.5cm,先端尾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有疏生具腺细锯齿,近基部全缘,上面光亮,幼时中脉有绒毛,成熟后两面皆无毛。

本种叶片形变异较大,幼苗期锯齿有针刺。花两性;复伞房花序顶生,总花梗和花梗无毛;花便长3-5mm;花密生,直径6-8mm;萼筒杯状,长约1mm;萼片5,阔三角形,长约1mm,先端急尖;花瓣5,白色,近圆形,直径3-4mm;雄蕊20,外轮较花瓣长,内轮较花瓣短,花药带紫色;花柱2,有时为3,基部合生,柱头头状,子房先端有柔毛。梨果球形,直径5-6mm,红色,鲜艳着目,后成褐紫色。种子1颗,卵形,长2mm,棕色,平滑。花期4-5月,果期10月。

炮制:洗净,微润,切丝晒干。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上一条:瞿麦     下一条:前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