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韦

性味:苦甘,凉。

归经:肺、膀胱经。

注意: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。
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滑石、杏仁为之使。得昌蒲良。

②《本草从新》:无湿热者勿与。

③《得配本草》:真阴虚者禁用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散剂。

功能主治:利水通淋,清肺泄热。治淋痛,尿血,尿路结石,肾炎,崩漏,痢疾,肺热咳嗽,慢性气管炎,金疮,痈疽。

①《本经》:味苦,平。主劳热邪气,五癃闭不通,利小便水道。

②《别录》:止烦下气,通膀胱满,补五劳,安五藏,去恶风,益精气。
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淋沥遗溺。

④《本草图经》:炒末,冷酒调服,疗发背。

⑤《滇南本草》:止玉茎痛。

⑥《纲目》:主崩漏,金疮,清肺气。

⑦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痰火,同瘦肉蒸服。

⑧《闽东本草》:治痢疾。

复方:

①治血淋:石韦、当归、蒲黄、芍药各等分。上四味治下筛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千金方》石韦散)

②治淋浊尿血:石韦、猪鬃草、连钱草各五钱,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③治石淋:石韦(去毛)、滑石各三分。上二味,捣筛为散,用米汁若蜜服一刀圭,日二服。(《古今录验》石韦散)

④治尿路结石:石韦、车前草各一两,生栀子五钱,甘草三钱。水煎二次,早、晚各服一次。(《南昌医药》(1):14,1972)

⑤治心经蕴热,传于小肠,始觉小便微涩赤黄,渐渐不通,小腹膨脝:石韦(去毛,锉)、车前子(车前叶亦可)等分。上浓煮汁饮之。(《全生指迷方》石韦汤)

③治痢疾:石韦全草一荫,水煎,调冰糖五钱,饭前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
⑦治崩中漏下:石韦为末,每服三钱,温酒服。(《纲目》)

⑧治咳嗽:石韦(去毛)、槟榔(锉)等分。上二味,罗为细散,生姜汤调下二钱匕,(《圣济总录》石韦散)

⑨治慢性气管炎:石韦、蒲公英、佛耳草、一枝黄花各-两。水煎浓缩,分二次服。(中医研究院《攻克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》30,1971)

⑩小便淋痛。用石韦、滑石,等分为末,每取一小撮,水送服。

⑾便前有血。用石韦研为末,以茄子枝煎汤送服二钱。

⑿气热咳嗽。用石韦、槟榔,等分为末,每服二钱,姜汤送下。

⒀崩中漏下。用石韦研为末,每服三钱,温酒送下。

别名:石樜(《本经》),石皮(《别录》),石苇(《滇南本草》),金星草、石兰(《纲目》),生扯拢(《分类草药性》),虹霓剑草、石剑、潭剑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金汤匙、石背柳(《中药材手册》)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来源: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,庐山石韦、毡毛石韦、有柄石韦、北京石韦或西南石韦的叶。春、夏、秋均可采收,除去根茎及须根,晒干。

性状:

①大叶石韦。②小叶石韦。大叶石韦以叶大、质厚、背面有毛为佳;小叶石韦以叶厚、整齐、洁净为佳。主产浙江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、江苏等地。此外,山东、辽宁、广西、江西、福建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陕西、山西、安徽等地亦产。其中以浙江、湖北、江苏所产的大叶石韦质量为佳。

炮制:拣净杂质,洗去泥沙,刷净茸毛,切段晒干。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上一条:血竭     下一条:白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