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倍子

归经:肺、胃、大肠经。

性味:酸,平。

注意: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研末,0.5~2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汤熏洗、研末撒或调敷。

功能主治:敛肺,涩肠,止血,解毒。治肺虚久咳,久痢。久泻,脱肛,目汗,盗汗,遗精,便血,衄血,崩漏,外伤出血,肿毒,疮疖,睫毛倒卷。

①《本草拾遗》:治肠虚泄痢,热汤服。
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中药毒,消酒毒。

③《开宝本草》:疗齿宣疳蠿,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,瘙痒脓水,五痔下血不止,小儿面鼻疳疮。

④《本草图经》:生津液。

⑤《本草衍义》:口疮,以末掺之。

⑥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菩收顽痰,解诸热病。

⑦《本草荤筌》:煎汤洗眼目,消亦目止疼,专为收敛之剂。

⑧《纲目》:敛肺降火,化痰饮,止咳嗽,消渴,盗汗,呕吐,失血,久痢,黄病,心腹痛,小儿夜啼,治眼赤湿烂,消肿毒、喉痹,敛溃疮、金疮,收脱肛、子肠坠下。

⑨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:用于火伤及烫伤。

各家论述:

10.朱震亨:五倍子,噙之善收顽痰,解热毒,佐他药尤良,黄昏咳嗽,乃火气浮入肺中,不宜用凉药,宜五倍、五味敛而降之。

11.《纲目》:盐麸子及木叶,皆酸咸寒凉,能除痰饮咳嗽,生津止渴,解热毒、酒毒,治喉痹、下血、血痢诸病。五倍子乃虫食其津液结成者,故所主治与之同功。其味酸咸,能敛肺止血,化痰,止渴,收汗;其气寒,能散热毒疮肿;其性收,能除泄痢湿烂。

12.《本草经疏》:五倍子,《本经》主齿宣疳NI,风湿癣疮,及小儿面鼻疳疮者,皆从外治,取其苦能杀虫,酸平能敛浮热,性燥能主风湿、疮痒脓水。五痔下血者,大肠积热也。大肠与肺为表里,肺得敛肃,则大肠亦自清宁也。藏器疗肠虚泄利;《日华子》主生津液,消酒毒;李时珍谓其敛肺降火,化痰饮,止咳嗽、消渴、盗汗,敛溃疮、金疮,收脱肛、子肠坠下者,悉假其入肺清金,收敛固脱之功耳。

13.《本草求真》:五倍子,桉书既载味酸而涩,气寒能敛肺经浮热,为化痰渗湿、降火收涩之剂;又言主于风湿,凡风癣痒瘙,目赤眼痛,用之亦能有效。得非又收又散,又升又降之味乎?讵知火浮肺中,无处不形,在上则有痰结、咳嗽、汗出、口子、吐衄等症;在下则有泄痢、五痔、下血。脱肛、脓水湿烂、子肠坠下等症;溢于皮肤,感冒寒邪,则必见有风癣痒瘙,疮口不敛;攻于眼目,则必见有赤肿翳障。用此内以治脏,则能敛肺止嗽,固脱住汗,外以治肤熏洗,则能祛风除湿杀虫。药虽一味,而分治内外,用各不同,非谓既能入肺收敛,又能浮溢于表,而为驱逐外邪之药耳。书载外感勿用,义实基此。

复方:

①治泻痢不止:五倍子一两。半生半烧,为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红痢烧酒下,白痢水酒下,水泄米汤下。(《纲目》)

②治脱肛不收:五倍子末三钱,入白矾一块,水一碗,煎汤洗之。(《三因力》)

③治产后肠脱:五倍子末掺之;或以五倍子、白矾煎汤熏洗。(《妇人良方》)

④治寐中盗汗:五倍子末、荞麦面等分。水和作饼,煨熟。夜卧待饥时,干吃二、三个,勿饮茶水。(《纲目》)

⑤治自汗盗汗:五倍子研末,津调填脐中,缚定。(《纲目》)

⑥治虚劳遗浊:五倍子一斤,白茯苓四两,龙骨二两。为末,水糊丸,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食前用盐汤送下,日三服。(《局方》玉锁丹)

⑦治消渴饮水:五倍子为末,水服方寸匕,日二服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)

⑧治粪后下血,不拘大人小儿:五倍子末,艾汤服一钱。(《全幼心鉴》)

⑨治小便尿血:五倍子末,盐梅捣和丸,梧子大,每空心酒服五十丸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
⑩治鼻出血:五倍子末吹之,仍以末同鲜绵灰等分,米饮服二钱。(《纲目》)

⑾治牙缝出血不止:五倍子,烧存性,研末敷之。(《卫生易简力》)

⑿治孕妇漏胎:五倍子末,酒服二钱。(《朱氏集验医方》)

⒀治金疮血不止:五倍子,生,为细散,干贴。(《圣济总录》五倍散)

⒁治一切肿毒:五倍子、大黄、黄柏各一两。剉,共捣罗为散,新汲水调如糊,日三、五度,涂敷患处。(《圣济总录》五倍子散)

⒂治软硬疖,诸热毒疱疮:五倍子,炒焦为末,油调,纸花贴。一方水调涂,仍入麻油数点。(《昔济方》独珍膏)

⒃治头疮热疮,风湿诸毒:五倍子、白芷等分。研末掺之,脓水即干。如干者,以清油调涂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

⒄治咽中悬痈,舌肿塞痛:五倍子末、白僵蚕末、甘草末等分。白梅肉捣和丸,弹子大,噙咽,其痈启破。(《朱氏集验医方》)

⒅治走马牙疳:五倍子、青黛、枯矾、黄檗等分。为末,以盐汤漱净,掺之。(《痘疹便览》)

⒆治脓耳:五倍子,先以绵拈干,置末半字许入耳中。(《苦济方》)

⒇治风毒上攻,眼肿痒涩痛不可忍者,或上下睑眦赤烂,浮肉瘀翳侵睛:五倍子一两,蔓荆子一两半。同杵末,每服二钱,水二盏,铜石器内煎及一盏,澄滓,热淋洗;留滓二服,又依前煎淋洗。(《博济方》神效驱风散)

(21)治阴囊湿疮,出水不瘥:五倍子、腊茶各五钱,腻粉少许。研末,先以葱椒汤洗过,香油调搽。(《圣惠方》)

(22)治疮口不收:五倍子,焙,研末,以腊醋脚调涂四围。(《纲目》)

(23)治手足皲裂:五倍子末,同牛骨髓填纳缝中。(《医方大成论》)

别名:文蛤、百虫仓(《开宝本草》),木附子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。

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

来源: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其寄主盐肤木、青麸杨或红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。其寄主植物分别参见"盐麸子"、"膏麸杨根"、"红麸杨"条。

角倍蚜的虫瘿,称为"角倍",多于9~10月间采收;倍蛋蚜的虫瘿称为"肚倍",多于5~6月间采收。如收采过时,则虫瘿开裂;影响质量。采得后,入沸水中煎3~5分钟,将内部仔虫杀死,晒干或阴干。

性状:

①角倍

又名:菱倍,花倍,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,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,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,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,质坚脆,中空,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尸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。壁厚1~2毫米,内壁浅棕色,平滑。破折面角质样。气微而特异,味涩而有收敛性。以皮厚、色灰棕、完整不碎者为佳。

②肚倍

又名:独角倍。呈纺锤形囊状或长圆形,无突起或分枝,外表毛茸较少,壁厚2~3毫米,折断面角质样,较角倍光亮。以个大、皮厚、质坚、完整者为佳。

上述药材产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湖北、广西等地。此外,如湖南、河南、甘肃、广东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山西等地亦产。以角倍的产量为大,肚倍的质量为佳。

炮制:拣净、敲开、剔去其中杂质。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《中华本草》

上一条:五加皮     下一条:铁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