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硝

性味:辛苦咸,寒。

归经:胃、大肠经。

注意: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溶入汤剂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细点眼或水化涂洗。

功能主治:泻热,润燥,软坚。治实热积滞,腹胀便秘,停痰积聚,口赤障翳,丹毒,痈肿。

①《别录》:味辛苦,大寒。主五脏积聚,久热胃闭,除邪气,破留血,腹中痰实结搏,通经脉,利大小便及月水,破五淋,推陈致新。

②《药性论》:通女子月闭癥瘕,下瘰疬,黄疸病,主堕胎;患漆疮,汁敷之;主时疾热壅,能散恶血。""马牙消,能主五脏积热伏气。
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马牙消末筛点眼亦,去赤肿障翳涩泪痛。

④《医学启源》:《主治秘诀》云,治热淫于内,去肠内宿垢,破坚积热块。

⑤《本草蒙筌》:清心肝明目,涤肠胃止疼。

⑥《本草再新》:涤三焦肠胃湿热,推陈致新,伤寒疫痢,积聚结癖,停痰淋闭,瘰疬疮肿,目赤障翳,通经堕胎。

⑦《本草求原》:马牙消,治齿痛,食蟹龈肿,喉痹肿痛,重舌口疮,鹅口。

复方:

①治阳明病,腹满而喘,有潮热,手足濈然汗出者,大便鞕:大黄四两(洒洗),厚朴半斤(炙,去皮),枳实五枚(炙),芒硝三合。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滓,纳大黄,更煮取二升,去滓,纳芒硝,更上微火一两沸,分温再服,得下,余勿服。(《伤寒论》大承气汤)

②治伤寒六、七日,结胸热实,脉沉而紧,心下痛,按之石鞕者:大黄六两(去皮),芒硝一升,甘遂一钱匕。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大黄,取二升,去滓,纳芒硝,煮一两沸,纳甘遂末,温服一升,得快利,止后服。(《伤寒论》大陷胸汤)

③治关隔大小便不通,胀满欲死:芒硝三两,纸裹三、四重,炭火烧之,令内一升汤中尽服,当先饮汤一升,已吐出,乃服之。(《肘后方》)

④治食物过饱不消,遂成痞膈:马牙硝一两(碎之),吴茱萸半升(陈者)。煎取吴萸浓汁投硝,乘热服,良久未转,更进一服。(《经验方》)

⑤治小儿赤游行于体上下,至心即死:芒硝纳汤中,取浓汁以拭丹上。(《子母秘录》)

⑥治火丹毒:水调芒硝涂之。(《梅师集验方》)

⑦治眼有翳:芒硝一大两,置铜器中,急火上炼之,放冷后,以生绢细罗,点眼角中,每夜欲卧时一度点。(《孙真人食忌》)

⑧治小儿重舌:马牙消馀舌下。(《延龄至宝方》)

⑨治小儿鹅口:细研马牙消于舌上掺之,日三、五度。(《简要济众方》)

⑩治漆疮:芒硝五两,汤浸以洗之。(《千金方》)

⑾治代指:单煮川芒硝汤渍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别名:盆消(《本草图经》),芒硝(《医学启源》)。

出处:《别录》

来源:为矿物芒硝经煮炼而得的精制结晶。

性状:为棱柱状或长方形结晶,两端不整齐。无色透明。质脆。气无,味苦咸而有清凉感。以无色透明,块状结晶者为佳。易溶于水,不溶于酒精。在空气中易风化而表面被一层无水硫酸钠白色粉末。水溶液显钠盐与硫酸盐的各种特殊反应。

古代本草将芒硝结晶之形如圭角状而明净者称为"马牙硝",实与芒硝为一物。

化学成分:主要含硫酸钠。此外,常夹杂种种物质如食盐、硫酸钙、硫酸镁等等。芒硝在大气中容易失去水,故表面常呈白粉状;此种风化的芒硝,其硫酸钠含率可超过44.1%。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上一条:紫草     下一条:天冬(天门冬)